close

PUYUMA陸稻早於小米的假說

鄭浩祥、鄭予文[1]

一、前言

        puyuma部落在一年之中,有幾個較為人知的祭儀節慶:春天的mugamut-婦女除草完工慶(祭)、夏天的mulaliyaban-小米收穫(感恩)祭以及冬天的mangayaw-年祭。依名而論將不難發現,前兩者與農作有非常直接的關係。

        氣候微冷時,負責農耕的婦女將dawa(小米)播入早已翻鬆土壤。入春,uma(田)裡的豐綠,摻合著既佔據土地養分又不能填飽肚子的ttalun(雜草)。太多太多。於是婦女們組成muraip(婦女互幫團)通力合作,將田裡那些干擾mellatudd(除草)。一塊又一塊、一區又一區,終於屬於部落族人的小米田,全部由muraip依序梳理乾淨。完成這項苦活,部落男人進入山裡,取來ttaker(荖藤)贈與辛苦的sinugaya(農婦),她們則以ttaker牽起彼此,噹噹噹地敲響tawlliyull(鐵片),小小碎步穿梭在部落巷弄,開心地宣告田裡的misaur(互助活動)告一段落了。男人們烹煮佳餚、整理場地,邀請辛苦的muraip坐下來休息、慶祝部落的除草工作已完成。muraip圍繞在一起,吟唱emayaayam(婦女古調),述說、回憶這年復一年的大工程。

時序漸進至暮夏,dawa粒飽滿成珠圓,拉彎了粟桿。部落洋溢歡欣與感恩,將(小米穗)gemtti(抽出)。收成的(小米穗)綑綁成betuaw(束),被請入家戶內的alili(穀倉);一些則脫粒去殼,釀成binaleng(小米酒)。酒釀好了,男人們一起到海邊,拿出新收dawa煮成的tinallek(粥),遠眺蘭嶼,以剛煮好的tinallek和新釀的binaleng,遙祭感謝那個將dawabuttull(蘭嶼)帶至部落的親人。

        仲冬至孟秋,部落一年有四分之三都圍繞著dawa:自播下後,便忙著梳理讓它好生長、驅趕覬覦它的鳥獸,最後收成這些辛勞的結晶,並且要感恩與分享。由於dawa的餵養,puyuma部落得以人口茁壯,成為卑南族人口最多的部落;而dawa諸多隱晦的禁忌,塑立了部落乃至於家戶的秩序與規範。在在可見,dawa對於puyuma部落,是最為重要的作物。

        然而,puyuma部落最重要的作物dawa,相對於puyuma部落最重要的祭典-mangayaw,兩者之間,卻一點關聯都沒有。

        人類的發展跟著食物走,食物可說是人類文明的基礎,直接或間接地塑造人類生活的樣貌:為了填飽飢餓,人類找尋食物,開始採集狩獵;為了確保食物供應來源,人類種植培養,發展了農業;為了餵養增加的人口,人類拓展食物的來源,出現了掠奪行為。豐沛的食物將人類餵飽,人類的專注力才轉移到其他地方,各種文化開始蓬勃發展,又藉著航海、遠行、貿易,找尋、交流不同風味的食物。

        關於人類文明受食物的影響,還有一點:人類為尋求食物能穩定供給,而出現祭祀行為,開始敬天畏神、開始有了信仰,並以祈求風調雨順以及來年豐收為中心訴求。在puyuma部落,則以mulaliyaban最為直接明顯。

        奇怪的是,身為部落最重要糧食的祭典,mulaliyaban不論是在祭儀時的氣氛、部落動員的人力,還是準備工作的期程,都遠遠不如與dawa毫無瓜葛的mangayaw。為什麼?mangayaw真正代表著什麼?而與mangayaw有緊密關係的又是什麼?

        偶然間想起,不久前的過去,部落的老人會在小小的院子裡,默默地堅持種著不需要灌水、收成後也沒有拿來吃的kalumayan-一種陸稻。

二、普悠瑪部落起源

        puyuma耆老們的口中,經常聽到karmasamasall(口傳史)中AdelmawAdelsaw兩位老人家,是puyuma部落的起源。故事內容敘述:

     原本的家鄉遭遇大洪水患,整個土地都淹沒水下,先祖們帶著生存首要的糧食bini dda kalumayan,便與三十餘位的家人乘著木舟滄惶逃難。命運無法操控,便任憑木舟四處飄流。

  木舟在茫茫大海中沒有航行方向,就只是順著洋流浪潮漫無目的移動。不知經歷了多少個星星月亮太陽和無法預測的海洋氣候的驚險,祖靈的庇佑,讓他們度過驚滔駭浪的過程。

  在一個風平浪靜,太陽高高懸掛的天空,太陽似乎正在示意著木舟上的一行人。陽光投射到陸地的反射光,吸引了所有木舟上的人,不知有多少個日月沒有見到陸地,剎那間在驚喜和懷疑的交加下,隨著太陽的投射反光導引,木舟已駛向目光所見到的陸地。一家大小的腳步終於踏上了陸地,大家抱著滿懷希望尋找可以安頓落腳的地方,卻遭到島上原有居民不友善的對待,並排斥異己居留,一行人只好在陸地上短暫稍歇了數日後,再返回木舟,繼續隨著海浪飄流,尋找新的目標。

   在一個天色微亮的清晨,海面平靜的沒有一點波浪,在舵手所指的方向,可以清晰見到很遠的海面盡頭一個黑點物體。突然的一個驚叫聲:啊!木舟上的人都被驚醒起來。原來北方遠遠的海面盡頭出現了一個形似倒放的鍋底,霎時舟上一陣騷動,好像是祖靈送來的早餐,木舟上的人瞬間精神百倍。懷著期待和希望的欣喜,木舟距離那黑點越來越近,原先看到的黑點已經不是黑色了。

終於再次的看到陸地,腳底下有著踏實的感覺,AdelmawAdelsaw兩位老人家先走到高處探視四周環境。原來足下陸地周都是海水。Adelmaw老人家彎著腰,伸手從地上抓了一把土塊,用力撒向西北方向的水面上,土地便陸陸續續地浮出了水面,成為山脈;Adelsaw老人家也彎下腰伸手抓了一把土塊,撒向西南方向的水面,土塊撒落的地方也陸陸續續浮出了陸地,成為丘陵。

   Adelmaw和Adelsaw兩位老人家有了山脈和丘陵的一片腹地,便帶領著sarumaenan(家庭成員)開墾耕作kalumayan (陸稻),並在此地居下來,每次gemtti(拔收) 之後,就tumullyabaktemuwamuwan pa kini alli,年復一年安穩的生活。

  不知經過多少的歲月,漸漸的感覺空間越來越小,原來sarumaenan的人口增加了數倍,甚至有些家人已不住在老家,偶而或是獵獲豐富時才回來孝敬。人口增加導致kalumayan耕作腹地收成相對減量,因此年輕力壯的慢慢地往周邊鄰近的腹地開墾成家立戶,年輕一輩的都離開了老家,留在老家的都是年邁的老人,但是每次gemtti dda kalumayan時,這些散居在周邊鄰近的子子孫孫,一定得tumullyabak回老家pumaderu

在山上老家的老人逐漸的凋零離去下,而晚輩們已經有更好的生存環境和更寬廣的耕作空間,老家便漸漸的變成了森林,但每年在gemtti dda kalumayan的時候就tumullyabak上山向tumuwamuwanpakini alli pumaderu

   從AdelmawAdelsaw兩位老人家繁衍的子子孫孫,為了更好的生存空間,於是找到了maydatarbabatturan(土的肚臍、肥沃的土),並招喚散居在各腹地的nirumaenan(家族成員)遷來此居住。這些nirumaenan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一個聚落,大家都是sarumaenan,因此有共同的生活習慣和模式。長者們透過協議訂定基本規範,其中一項追思祖靈祖先的祭儀方式,之前的每年gemtti之後都到老家pumaderu,如今老家已成森林,所有的nirumaenan都已經在山下了,因此,爾後的pumaderu便改在garargaran (祖靈屋)進行。

自遷徙到maydatar  babatturannirumaenan之後,便成立了各支系的wabengangarargaran,連同以本家pasaraadd為首的garargaran i batullayaw等共六間;wabengan部分,連同以本家pasaraadd為首的wabengan i pattapang 總共亦有六所。此時nirumaenan成立了各自支系的garargaranwabengansamawwan,各盡其職責。

samawwan已經是一個有系統的組織,回應古早前的老家稱之為ttuwangalan i aranum(現今的都蘭山)。當懷念祖先要進行追思祖靈時,便通知各支系長老,到本家pasaraadd為首的garargaran i batulla yawpakini alli  pumaderu的祭儀。

       

普悠瑪凡進行各大小祭儀,都必須面向ttuwangalan i aranum(都蘭山),其固定的施咒祭詞開頭如下:

                kalla ddiyan  pasll tu a kuddyan   paka lla dda ma ku ddyan

                祖先阿     子孫們謹在此    秉報呼求

                kaddi  ttuwa nga lan  i  ara num

                   聖山  在聖地  的祖靈

                dda kiya bula san  dda  kiya ddu lu nan

                 借用的     替換的

                dda  bini  dda  a  dang

                這種子     這種苗

                dda  lu may  dda    ttu lag

                這稻米     這武為的

                dda ka aya an  dda kadak pan

          這搜尋的    這首為部位 

       ……………………………..(以下省略,全文詳見將出版之卑南學彙編第二輯。)

三、年祭

四、傳統作物的沒落

五、結語

 


[1] 東河鄉公所農業技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