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Pinuyumayan(卑南族)的小米種作:以Likavung(利嘉)部落為例

*

    dawa(小米)文化及其書寫,是筆者文化認同的追尋,希冀透過常民的記憶喚起族人對dawa文化的重視,並透過文化的重視,重新瞭解、定位自我!

dawa是早期卑南族人的主食,也是儀式的核心。可是隨著dawa逐漸被稻米等作物取代後,族人對於dawa的知識(種植方式、種類名稱、用途)、態度、經驗、價值等的認識也逐漸式微。

    筆者透過自身參與利嘉部落近年恢復dawa種作的經驗,希望能瞭解當代卑南人怎麼種作與實用dawa以及對於dawa的認識情況。另一方面,也思考除了日常及儀式使用外,有無可能恢復栽植並成為重要的文化產業?

    關鍵字:Pinuyumayan(卑南族),Likavung(利嘉),dawa(小米)

一、前言

隨著時代變遷,傳統文化的流失與改變似乎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如何在變遷中保有文化主體、定位自我,這是一個艱深且難解的問答,我們生活在當代,只能從文獻中看見過去並認真活在當下,好替未來子孫做足備料。近幾十年,由於多元、族群意識的抬頭,讓小眾且弱勢的文化有機會竄頭呼吸。

Pinuyumayan(卑南族)[1]部落社會中, dawa的種作是部落歲時祭儀的核心價值,其muwaraip(換工)中的misaor是團結、合作之意,婦女dawa除草換工的模式,在傳統農作社會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互助效用。長者亦透過dawa的種作(燒墾、播種、除草、收成),教導如何成為一位Pinuyumayan的女性。

筆者透過自身實地的田野參與慢慢去摸索、累積與建構因不符合生計需求及效益而漸消失的dawa(小米)文化隨著一連串祭儀的參與及實踐,打開了對dawa文化的視野。在等待dawa長大的同時,也是陪伴、與部落長者說話、和大自然對話與認識大自然的過程。Pinuyumayan婦女的團結、遠見及韌性,在從事dawa生活的過程中被形塑及展現。

    根據筆者從9899年在Likavung部落[2]dawa自種、100年引發部落長者的參與與記憶,至101年的栽種經驗,看見部落族人因為dawa的栽種與除草活動的進行,在看待七月收穫祭活動的態度上慢慢開始有不同表現與反思。大夥兒從被動式的參與到有少數中壯年開始主動參與,並試著打開塵封已久的記憶,著手教導青年或自己動手搭建祭屋,這起頭雖然緩慢且歷時多年,但似乎已漸漸在部落族人心中產生漣漪!

    居住環境與生長食物決定居處該地區人的文化、習慣方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因為環境的不同而呈現不同的生活習俗與文化,所以吃什麼、何時吃、和誰一起吃是一種社會的關係和供需關係的呈現(參閱胡家瑜2004)。[3]者透過自身參與Likavung部落近年恢復dawa種作的經驗,希望能瞭解當代卑南人怎麼種作dawa以及對於dawa的認識情況。另一方面,也思考除了日常及儀式使用外,有無可能恢復栽植並延伸成為重要的文化產業?

二、dawa(小米)及其周邊作物的種作

早期Pinuyumayan(卑南族)社會中,舉凡粗重、狩獵、捕魚、開墾、護衛部落等戶外活動皆由男性擔任,無事時,除了編織竹(藤)籃外,也會刺繡;田耕農事、家務事(織布、釀酒、洗衣、烹飪及孩子的教養等家裡的大小事)則由女性擔任。小男孩在學齡期(6―12歲)前,皆伴隨母親或女性長輩們從事家務及農事,11―12[4]後開始進入palakuwan(男子會所)[5]接受訓練,使其學習成為一名真正的Pinuyumayan男性;女性至婚前都是跟著母系親屬團體一起從事家務及農務工作,並從中學習如何成為一名Pinuyumayan女性。

    從事農耕時期的Pinuyumayan人以山田燒墾方式整地並以dawa、陸(旱)稻、芋頭、地瓜、玉米、花生等種作為主(參閱陳奇祿1971[6]農作是否豐收對傳統農耕的部落族人生活有重要的影響,為求作物豐饒,敬拜神靈便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祈求萬物神祉:消災解厄、物產豐饒。根據部落長者口述,Likavung稻米的引進似可追溯至荷據時期或清末。在部落族人的印記中,40―50年代是稻米耕作的全盛時期,這也符合日籍學者末成道男1967年到Likavung作田野時的手記,他寫道:「只見少數人家栽種小米,且都是以自用或儀式用途為主,小米種作的量無法供應一戶人家一整年的食用量」[7]

    Pinuyumayandawa種作而展開的儀式有:燒墾、播種、祈雨(當季如果未雨,即辦理)、除疏(除草、疏苗)、採收、入倉、收穫感謝、mangayangayaw(一般習稱猴祭)[8]mangayaw(習稱大獵祭)[9]、除舊、迎新。從dawa種作而展開的儀式中,開墾、收穫感謝、mangayangayawmangayaw、除喪、迎新等部落性儀式由rahan(男儀式執行者)執行;播種、祈雨、除疏、採收、入倉則由temaramaw(女儀式執行者)[10]執行。筆者在田調過程中曾聞女儀式執行者說:「男儀式執行者法力較強,所以關係整體部落的儀式或需要較強的阻隔與抵擋的皆由男子擔任。」此外,在儀式執行上,男子可跨越男女的區隔,擔任普遍由temaramaw執行的儀式角色,但temaramaw卻無法跨越由男儀式執行者擔任執行的儀式。

    一般Pinuyumayan人在栽種作物的園區內,除了較大面積栽種主作物外,還會利用空地栽種其他作物,以利土地運行及作物間各取所需的養分及善用土地,用友善栽植的方式耕作,與土地共生共存一直是祖先的智慧。可能有的混耕作物如(圖1)。

灌溉渠

 

1:混耕作物示意圖 繪圖:李紅燕

……………………………..(以下省略,全文詳見卑南學彙編第一輯。)

三、dawa(小米)種作的步驟

四、結論

 

*國立台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系 南島碩班,卑南族Likavung(利嘉)人,族名Senayan

[1] 1997年卑南族聯合年祭引用Pinuyumayan一詞後,在卑南族人內部漸形成一股共識,認為族名應該與部落名有所區別。2008127日初鹿部落主辦卑南族聯合年祭時,十個部落宣示成立卑南族民族議會,便開始以「Pinuyumayan」一詞為自稱。

[2] Likavung為利嘉部落的母語拼音寫法,使用教育部認定之初鹿卑南族拼音系統書寫方式。  Likavung字根為kavung,帽子之意。遠眺呂家望山,形似水瓢,是個能聚集水資源且土地肥沃的地方,故所種植之農作皆非常肥美。

[3]胡家瑜,2004,《物與物質文化.賽夏食物與Tatini(先靈)記憶:從文化意象和感官經驗的關聯談起》。

[4] 是否可以開始進入男子會所是以個人生理特徵,例如:變聲、長喉結的開始做決定,每個男孩長成速度不一,有的11歲,有的12歲,更甚是13歲才開始。

[5] 男子會所中的階級約三年為一級,同階級年齡約莫有3歲的落差,如果在晉級考核時未得到認可,則停留該級直至被認同為止得以升級。男子在會所中學習如何保家衛部落、如何成為卑南族男性,所有的養成教育皆在會所及住在會所,直至婚入女方家擔任守護、餵養、延續家庭的重任才得以離開會所,鰥夫及未婚者,則繼續在會所體制中。

[6] 陳奇祿,1971,《包遵彭先生紀念論文集》〈東南亞區的主食區和主食層---兼論台灣土著諸族  農作物的來源>。

[7] 末成道男,1967,利嘉小米文化紀錄。未出版手稿。

[8] mangayangayaw:於每年12月底舉行,過去是Pinuyumayan少年的軍事訓練。早期,在7月小米收成之後,少年們就要進駐少年會所,開始接受近半年的軍事教育,並以猴子為假想敵,故被稱為「猴祭」。現在由於多數少年需就學,部落也變更其執行方式,改以六日或十二月的  每週六日來進行訓練。

[9] mangayaw:又稱大獵祭,現固定於每年1228—31日舉行,有為部落除舊迎新之意。早期的mangayaw活動是男子上山狩獵、復仇、獵首的日子,可能長數月之久。

[10] 一般以「女巫」一詞稱呼,筆者認為「女巫」一詞長期受汙名化,故以「儀式執行者」稱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