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第一屆卑南學學術研討會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學,效也:「卑南學」的根源及其展開

孫大川 Paelabang danapan*

以卑南族為榮

接受巴代的號召,昨晚搭火車從台北回來,半夜十一時許抵達台東車站。就像往常一樣哥哥、姊姊們開車來迎,這是我們兄弟姊妹間恆久的友愛習慣。車經南王部落,想到明天就要到史前館參加第一屆「卑南學」的研討會,一股強烈的念頭,想繞一繞南王部落,追尋一些對部落、對卑南族的童年記憶。我最小的姨婆agam嫁給南王老頭目kelralraw家族的atrer(鄭賢女的祖父),少年時代我因而常遊走在幾個老家族之間,王國元、周喜熟、古仁廣、陸森寶等,都是我們上一代長輩常往來的家族。當時整個南王屋舍井然有序,圍籬花木扶疏;高高的檳榔樹,配合貫穿部落中心台九線兩旁的茄冬樹,不愧是卑南王所在的地方。然而近半個世紀以來的變化,土地消失了、房子現代化了、有的傾頹了,許多地方不再能辨識它原來的風貌。哥哥姐姐們熱心為我提點,勾起不少人、事、物的回憶,像斑駁的黑白照片。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變遷中的巴拉冠:初鹿部落的影像紀錄(1930~2013)

Michang米將*

本論文非以文字方式論述,以影像紀錄來呈現,探討Ulivelivek(初鹿)部落巴拉冠變遷的歷史軌跡。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個漢人歌迷的卑南族想像以張惠妹為起點的認同實踐歷程

*

當一個漢人歌迷遇見一個原住民歌手,會編織出什麼樣的故事?張惠妹──台灣流行樂壇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原住民歌手,雖然口中唱的大多是國語歌曲,但其自信且堅定的自我認同,使得歌迷與社會大眾不會忘記她的原住民/卑南族身分,張惠妹與原住民/卑南族的連結從而使歌迷及社會大眾有了接觸、了解及想像原住民的開端。我身為一個極為狂熱但身分上並非原住民的歌迷,亦在這樣的跨文化連結當中,形成堅定的卑南族認同,不僅在情感上、心理上追尋認同,更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各種行為,如參與原住民議題的社會運動、參與部落重要祭儀、學習族語、親手製作傳統服等,實踐我的跨文化認同。當然,在實踐的過程當中,張惠妹和她的音樂是從未缺席的。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ribal Tourism Study – Katipul Tribe Case

部落旅遊案例探討卡地布部落

Author: Jerry Chen(作者: 陳健立)*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戰爭、族群記憶與聲音:論《走過: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

[1]*

巴代是台灣當代創作力最為旺盛的原住民作家之一,其作品映顯出繁複深刻的卑南族群文化,更以嶄新的角度切入、豐足了台灣文學史的風貌。他透過陳清山老先生所交付的一萬字手稿,擴大補寫成近二十四萬字的長篇小說──《走過:一個台籍原住民老兵的故事》。《走過》固然是一部類傳記的小說,記錄了主人公陳清山曲折的生命歷程,但其中更反映了戰爭、歷史、國家與個人生命之間的荒謬交錯與衝突:誰是敵人,誰又是同路人?「我」是卑南族人、台灣人、日本人,還是中國人?國家與身分的標籤在這裡必須被迫重新思考,政體與身體、暴力與生命、敘述與認同的多重路線,成為了小說中最曖昧難解的部份,更重新解構姓名、身分、家國、族群的固著想像。小說中部分雙語混雜的敘事,固然是台灣原住民漢語書寫中的獨特現象,但也暗示著小說主人公聲音、記憶、認同之間的複雜軌跡。因此本文將析論《走過》中戰爭、記憶與聲音之間的多重關係,同時思索小說中國家、歷史、族群、文類、認同的曖昧路徑,並希望藉由本文的論述,開展原住民漢語文學研究的版圖。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變與不變:試探卑南族二兄弟口傳故事之變異研究

*

 

臺灣在日治時期即已有學者開始記錄台灣原住民神話與傳說故事;宋龍生將1912年起至1960年,日本學者所記錄的神話傳說,與自身從19601997年所累積之田野筆記,以「二兄弟」為主人公之卑南族神話與傳說之分成三階段,整理出多個版本有關於卑南社群起源神話,總稱之為「卑南二少年英雄的神話」。本文選擇以宋龍生「卑南二少年英雄的神話」之相關出版,觀察口傳故事出版上之變異。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濃與淡之間歷史一呼一吸:當代卑南族作家漢語書寫初探

*

一、引言:普悠瑪(puyuma)是一種止痛藥?

2014年春天,普悠瑪(puyuma)號要南下台東了,在「普悠瑪號」繼「太魯閣號」完成命名之後,某位花蓮議員這麼說:「為什麼要叫做puyuma(普悠瑪),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是止痛藥」[1]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卑南族的族語書寫和族語活力

*

 

本文透過族語書寫的歷史發展和族語人才的現況分析,嘗試評估卑南族的民族語言活力。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卑南語文字化的執筆者

*

口說之語言重在溝通,將之文字化是進入到書面語的階段,卑南語有必要文字化嗎?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尤其是在語言環境式微的情境下,文字化有其必要性。政大的教育部版九年一貫族語教材(2002-2005),卑南語亦不例外地捲入文字化的浪潮,教材編輯者正是卑南語文字化的執筆者,本文論述的重點就是這些文字化的執筆者。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普悠瑪少年會所制度的轉折與變化影響

鄭浩祥、林頌恩*

本文主要從一位長老長年來陪伴少年會所訓練的敘事回憶,回顧普悠瑪少年會所訓練20年前的轉折契機,爬梳這近20年來的變化與體制的逐步建立,從中呈現行動者的想法與決心,以及部落、學校所能營造並帶給少年學習環境的支持,再對比今日少年會所制度運作所受到的各方影響及需要的支持系統。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alavakai 1991年底一個南王卑南族的田野調查報告與筆記

*

1991年底的南王十日的田野調查實習中,筆者曾以十二月二十四日晚上,卑南族少年級成員挨家挨戶所做的halavakai儀式當作民族學社會與文化課程期末報告的主題。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卑南族Puyuma(南王)部落喪葬禮俗變遷與適應

*

摘 要

現今臺灣社會普遍的喪葬禮俗,已隨著時代變遷、中西方文化的元素加入、及邁向客製化的殯葬事業發展等,已多相互融合且趨於以宗教來作為分類的基準。臺灣原住民特有的喪葬禮俗,也隨著大環境的改變及國家政策、宗教移入等因素,自日治時期以來,面臨內部體制瓦解及變遷的適應。本文以卑南族Puyuma(南王)部落自日治時期的死亡喪葬禮俗至今,試以討論在不同時代及宗教信仰、組織結構與社會機制等因素下,所發展出的適應及改變。並討論在祖靈崇拜的信仰根基上,卑南族Puyuma(南王)部落如何在這些變遷下,融合出現今所呈現出來的社會適應及族群認同。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inuyumayan(卑南族)的小米種作:以Likavung(利嘉)部落為例

*

    dawa(小米)文化及其書寫,是筆者文化認同的追尋,希冀透過常民的記憶喚起族人對dawa文化的重視,並透過文化的重視,重新瞭解、定位自我!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卑南族普悠瑪部落新巫元年的一份田野調查資料

*

普悠瑪(卑南族南王部落)巫師成巫的條件,說嚴格也不嚴格,說不嚴格卻也不是有心即可。普悠瑪巫師成巫必須先具備的基本要件有二:首要條件,必須被一位生前曾任巫師的祖先指定做為該祖先巫師身分的承繼者;具備第一要件之後,當事人必須再找到一位願意為其佩掛巫袋、指導巫儀知識及技能的老師。二者皆具後,即可開始進行成巫各項準備,並舉行成巫儀式。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誰是「卑南族」?試論Pinuyumayan的身分認定

*

一、前言

    雖然在日治時期,日籍學者對於「卑南族」的族群定位,曾經有過不少分歧的意見與看法。但隨著1945年日本的戰敗離臺,改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地區,並於1954年正式將卑南族核定為臺灣原住民最初九族之一。自此之後,「卑南族」的概念及其所指涉的人群,在歷史的過程中已逐漸被固定及形塑成為今日所見的樣貌。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重探「卑南王」在花東歷史中的角色:從乾隆皇帝與「卑南王」的邂逅談起

*

東台灣一直要到於1875年(光緒元年)2月沈葆楨奏准解除對台灣的一切禁令,實施「開山撫蕃」政策之後,才實際進入國家直接統治的時代。在此之前,東台灣,特別是現在的花東兩縣,還是處在部落自主自治的階段。每一個部落自有居地、水源、耕地和獵場,且自主管理。不過,在有些文獻資料,以及東台灣的民間口碑中,卻一直似有若無地存在著一位被稱為「卑南王」的英雄人物,和他所統轄的「國度」-後山七十二社。這個「卑南王」是怎麼來的?那七十二社又是怎麼連結在一起的?其實,深深和西台灣自荷蘭時代到清代的政治局勢息息相關。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制與社會生活──卑南人的例子[1]

個人名字常被視為是標示個人性、社會身份的標誌或者作為社會文化認同的重要機制。臺灣原住民族菁英在一九八0年代呼籲恢復個人姓名、家族名、部落名以及以「原住民(族)」取代「高山族」即為一例,此「正名運動」也被認為是原住民族文化復振的重要歷程。不過,位於臺灣東部的卑南族(pinuyumayan)的情形有些不同。習俗上,他們認為直接稱呼一個人的個人名字是沒有禮貌的,不論當事者是否在場;反之,他們認為這是鄰近族群(例如阿美族)的特徵,而且對此表示輕蔑。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孫大川:政大台文所副教授,輔仁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比利時魯汶大學漢學碩士,曾任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任委員。創辦「山海文化雜誌社」出版《山海文化》雙月刊,著有:《久久酒一次》《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夾縫中的族群建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編有《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

二、陳文德: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人類學博士,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編著有《卑南族》《知本卑南族的出草儀式:一個文獻》《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 蕃族調查報告書第一冊》《「社群」研究的省思》《臺東縣史卑南族篇》

三、林志興: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博士,史前博物館助理研究員兼任南科分館籌備處主任,著有多篇學術論文,曾獲「第一屆山胞文藝獎小說二獎、散文一獎、新詩三獎。詩集《族韻鄉情:檳榔詩稿》

四、黃季平: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副教授。政大民族學系博士,專長民族文學、民俗學、彝族研究、原住民族研究。長期擔任政大的教育部版九年一貫族語教材編輯的工作,目前仍持續執行「原住民族語言四套教材編輯計畫」。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2卑南學海報    

【研討會注意事項】

代訂午餐者,皆酌收新台幣80元,O為一般、A為素食、X為毋須代訂,未於報名表上註明者,一律登記為毋須代訂。若有任何問題或須修正之處,請盡速連絡 (089) 571495,林小姐。 

現場報名者,若須代訂午餐,請於上午10點前至研討會報到處登記,逾時不受理。 

文章標籤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一屆卑南學學術研討會  

 【報名表點我下載

指導單位: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主辦單位:臺東縣卑南族民族自治事務促進發展協會

文章標籤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