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卑南族的族語書寫和族語活力

*

 

本文透過族語書寫的歷史發展和族語人才的現況分析,嘗試評估卑南族的民族語言活力。

卑南族的語言,日本時代即有語言學者的採集與記錄,至於卑南族本族的族語書寫,則與當代卑南族的本族人才和文字使用息息相關。卑南語的文字,在歷史脈絡裡出現2套系統,其發展歷經4個階段,分別為:假名字的採用(1970年以前)、教會版羅馬字的採用(1970-1991)、教會版羅馬字和教育部版羅馬字並存(1992-2000)、羅馬字的標準化(2001-2005)。伴隨文字化而產生的作品,包括詞典、聖經、教材、文學創作等,均屬於卑南族語言書面化的成果。

從族語書寫到族語書面文學的歷程,已逾半世紀。以卑南語創作的族語書面文學,有別於口傳文學的古典記錄,則是最近幾年的產物。然而,以卑南語書寫的文學作品,應可上溯到歌謠創作以及聖詩聖經翻譯,尤其是後者,對於民族語言本身的發展最具現代化意義,亦即,族語翻譯文學本身已有語言規劃的雛形。

族語書寫的發展,與族語文字系統的標準化過程相輔相成。族語書面文學的翻譯者和創作者,同時也是族語書寫的重要人才,這些人才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動力。

關鍵詞:書面化、族語書面文學、語言發展、語言活力

前言:卑南語的研究史   

卑南語的語別,出現過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1]其中知本語及建和語較為接近,南王語(竹生系統)及知本語等非南王語(石生系統)的差異較為明顯。當前的族語教材和族語認證考試均分為4種(南王、知本、建和、初鹿)。以部落而言,現今的10個部落[2]當中,以初鹿語涵蓋的地域範圍最廣。如表1

1:卑南語的語別分類

部落

南王

(普悠瑪)

寶桑

(巴布麓)

知本

(卡地布)

建和

(射馬干)

泰安

(大巴六九)

利嘉

(俐伽奉)

上賓朗

(阿里擺)

下賓朗

(比那斯基)

初鹿

(北絲鬮)

明峰

(龍過脈)

Puyuma

Papulu

Katripulr

Kasavakan

Tamalrakaw

Likavung

’alripay

Pinaski

Uliveklivek

Danadanaw

二分法

南王語

(竹生系)

非南王語

(石生系)

三分法

第一方言群

第二方言群

第三方言群

四分法

南王語

知本語

建和語

初鹿語

 

1

2

3

4

5

6

7

8

9

10

                       

從卑南語的研究文獻來回顧,以語言學的研究為大宗。1969年,日本的民族學者末成道男蒐集利嘉部落的詞彙,撰成調查報告。1971年,輔大外語學院的創辦者Sprenger神父(德國人)首先關注知本卑南語的「數詞」議題,後來有日本學者土田滋(1980)繼踵調查,1990年代以後,法國學者、澳洲學者陸續加入研究行列[3],卑南語的語言學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可說相當地「國際化」。本國學者的研究也自1978年代開始,延續至今。[4]其中,除了語音學、構詞學、句法學的研究成果之外,在民族語言學方面,卑南族傳統祭儀的儀式語言研究,亦頗受青睞。[5]

本族人的調查與研究成果相對較晚,主要表現在口傳文學的記錄和語言教學等方面。例如林豪勳及陳光榮(1994)、曾建次(1998)、洪志彰(2006)、巴代(20052009)。

這些研究大多是以卑南語的「口語」為基礎,然而,伴隨卑南語文字化而產生的「書面」作品,包括詞典、聖經、教材、文學創作等,均有一定的累積,可以觀察卑南族語言的書寫活動,卻缺乏完整的梳理與論述。因此,本文希望透過卑南語的書面化文獻,探析卑南語的語言發展。

一、卑南語文字系統的演進

以卑南語書寫的文獻,自日本時代開始出現,主要成果為語言學者的採集與記錄,例如安倍明義《蕃語研究》(1930),記錄了阿美、卑南、排灣、魯凱、布農、雅美、噶瑪蘭等7種語言,涵蓋單詞、語法以及會話;小川尚義淺井惠倫《原語による台高砂族伝集》1935),共收錄14種族語,其中包括卑南語8則傳說故事,採用國際音標來記錄,並有日本語對譯。

卑南族本族人的族語書寫,從日本時代一直到戰後,僅有零星的作品,係使用假名字來書寫,例如本族音樂家陳實、陸森寶的歌謠或筆記。使用羅馬字來書寫族語的作品,與其他各族相比,出現較晚,大約在1970年代,這個現象與卑南語的文字化發展有關。

(一)卑南語字母的創制

1970年,長老教會的傳道師張阿信開始嘗試使用羅馬字來翻譯卑南語《聖詩》。[6]1984年,為了便於進行聖經及聖詩的翻譯工作,張阿信、曾建次、吳賢明等5人,共同創制了「卑南語字母」。這套字母的特色,是以大寫的TDL來代替本族特殊的輔音,以區別tdl這一系列的音位。

與其他族語相比,最初採用羅馬字來翻譯聖經的族語,包括阿美語、布農語、泰雅語、排灣語;而卑南語及鄒語,則遲至1970年或1990以後才出現羅馬字的譯本。雖然卑南語的羅馬字使用較晚,卻因而未受到「注音字」的影響,也未受到政府的禁止或限制。見表2

2:族語聖經翻譯的文字使用歷程[7]

族語

1947-1952

1953-1970

1971-1987

1988以後

阿美

羅馬字

注音字

羅馬字

泰雅

羅馬字

注音字

羅馬字

布農

羅馬字

注音字

羅馬字

排灣

羅馬字

注音字

羅馬字

雅美

 

注音字

羅馬字

太魯閣

 

  注音字

羅馬字

魯凱

 

注音字

羅馬字

卑南

 

羅馬字

 

羅馬字

                 
(二)文字的標準化

1990教育部針對各族的書寫符號不一致的情況(尤其是注音字和羅馬字混淆使用的現象),委託中央研究院李壬癸教授,研擬一套「台灣南島語言語音符號系統」(簡稱「南島語音符號」),一般稱為「教育部版」書寫系統,共包含15種語言。不過,這個版本並未獲得廣泛接受,主因是當時教育部未採取強制的方式執行,後續也缺乏相關教材的配合及推廣。[8]因此,本族人對於教育部羅馬字的態度,是自由參考及使用,卑南語教材大多採納「教育部版」,不過,「教會版羅馬字」也同時並存。[9]

……………………………..(以下省略,全文詳見卑南學彙編第一輯。)

二、卑南語詞典的編纂

三、卑南語聖經及聖詩的翻譯

四、卑南語教材的研編

五、卑南語書面文學的起步

結語:卑南語的書面活力

 


*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1] 二分法,參考黃美金(2000);三分法,參考曾建次(2009);四分法,自2001年行政院原民會族語能力認證考試開始,沿用至今。

[2] 卑南族舊有8個社,現今有10個部落,其中,「寶桑」和「明峰」為新部落,本族慣稱「八

社十部落」(鄭賢女,200133)。

[3] 例如,法國學者Cauquelin1991, 1995, 2004, 2006, 2008)、澳洲學者ROSS (1992, 2005)、法國學者ZEITOUN齊莉莎(2007, 2009)。

[4] 例如,丁邦新(1978)、林英津(1984)、譚若蘭(1997)、鄧芳青(1997, 2006-2011)、黃美金

2000)。

[5] 例如,Cauquelin, J. 1995. La langue des esprits puyuma (Taiwan), Cahiers de Littérature Orale

35:65-83. Cauquelin, J. 2004. Étude linguistique d’un chant rituel, penaspas (puyuma-Taïwan).

Les Langues austronésiennesm, Faits de Langues (ed. by E. Zeitoun), 23: 321-331.

[6] 根據張阿信牧師的訪談(20111229,台東市)。在19701971年間,他翻譯了卑南

語聖詩150首,當時即採用羅馬字來書寫族語。張阿信當時之所以學習到羅馬字,是受到在台

東阿美族地區宣教的外國神父史安度影響。

[7] 李台元《台灣原住民族語言書面化的歷程》(台北: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博士論文),2013,頁86

[8] 根據黃美金所述,參見〈原住民文字即將誕生〉,公共電視新聞部《部落面對面》卷8,第185集,(2003413)。

[9] 例如,曾建次(編)《台東縣卑南族母語教材(知本語系)》(199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卑南學研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